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7月26日印發了《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網聯汽車)(2023版)》,旨在分階段建立適應我國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
根據《指南》的規劃,第一階段將于2025年前建立能夠支持組合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通用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涵蓋組合駕駛輔助、自動駕駛關鍵系統、網聯基礎功能及操作系統、高性能計算芯片和數據應用等標準。第二階段將于2030年前全面形成能夠支持實現單車智能和網聯協同發展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制定修訂140項以上相關標準,并建立實施效果評估和動態完善機制,滿足組合駕駛輔助、自動駕駛和網聯功能全場景應用需求。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指出,汽車產業變革的主要方向是電動化、網聯化和智能化。智能網聯技術作為應用的最佳載體,將催生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和反向推動電動化發展。他還提到,智能網聯汽車已經在示范應用方面取得進展,包括自動駕駛出租車、無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車、干線物流和無人配送等多個場景。
近年來,各國紛紛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的發展,市場規模迅速增長。據IDC預測,到2025年,全球網聯汽車銷售規模將達到7830萬輛,5年復合增長率為11.5%。到2026年,全球自動駕駛車輛銷售規模將達到8930萬輛,5年復合增長率為14.8%。
為了適應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新需求,工信部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了《指南》。該指南作為《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的第二部分,對2018版指南進行了繼承、延伸和完善,提出了更完善、更全面、更清晰的標準體系建設框架。
《指南》從基礎標準、通用規范標準、產品與技術應用等方面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標準體系建設進行了部署。通用規范標準主要包括功能安全與預期功能安全、網絡安全與數據安全、人機交互、地圖與定位、電磁兼容、評價體系及工具等方面的要求。產品與技術應用標準主要涵蓋信息感知與融合、先進駕駛輔助、自動駕駛、網聯功能與應用、資源管理與應用等核心產品與技術應用的功能、性能及相應試驗方法。
下一步,工信部將加強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建設,加大在功能安全、網絡安全、操作系統等重點領域的標準研制力度。同時,將積極參與國際標準法規的協調制定,推動關鍵標準的實施,加快新能源汽車與信息通信、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領域的融合發展,通過標準引導推動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