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告》,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了4.3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了5%。報告預測下半年的電力消費增速將進一步回升,全社會用電量將同比增長6%至7%,實現中高速增長。在新能源發電快速發展帶動下,預計2023年全國新增發電裝機規模有望超過3億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將超過2.3億千瓦。
根據報告顯示,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為4.3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這一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1個百分點。具體來說,一季度和二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了3.6%和6.4%。
用電量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中電聯表示,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較多,顯示出國民經濟總體上處于恢復向好的勢頭。第一產業用電量持續快速增長,反映出農業農村經濟活力較強;制造業用電量穩中有升,表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正在明顯推進;服務業用電量增長較快,顯示出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形勢明顯改善。
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3.7%,而用電量同比增速達到了12.1%。用電量的增速明顯高于增加值的增速,這反映出農業生產、鄉村產業各領域電氣化改造持續推進。特別是畜牧業加快轉型升級,用電量快速增長,上半年的用電量增速達到了18.5%。
在制造業方面,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增速領先,消費品制造業繼續恢復增長。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4.2%,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了4.3%,用電量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6個百分點。在制造業中,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的用電量同比增長了8.1%,超過了制造業整體增長水平3.8個百分點,這反映出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繼續推進。一些新興產業的用電量增長速度很快,例如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業的用電量同比增長了76.7%,新能源整車制造業的用電量同比增長了50.7%,風能原動設備制造業的用電量同比增長了34.7%。
從服務業方面來看,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6.4%,而用電量同比增長了9.9%。用電量的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7個百分點,這反映出當前服務業已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較快增長勢頭。
綜合考慮宏觀經濟、夏季氣溫、去年基數等因素,中電聯預測,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9.1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6%。其中下半年全社會用電量的增長將在6%至7%之間。
郝英杰表示,在新能源發電快速發展的推動下,預計2023年全國新增發電裝機規模有望首次突破3億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將超過2.3億千瓦。預計到2023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8.6億千瓦,同比增長約11.5%。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5.1億千瓦左右,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將提高約3個百分點,達到53%左右。同時并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將達到9.6億千瓦左右,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將提高約4個百分點左右,達到三分之一左右。
在用電負荷方面,由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今年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預計夏季全國最高用電負荷將比2022年增加8000萬千瓦至1億千瓦。因此,2023年迎峰度夏期間全國電力供需總體處于緊平衡狀態。
中電聯認為,近年來我國電力負荷的“冬夏”雙高峰特征越來越明顯。全國有10余個省級電網夏季降溫負荷占最高用電負荷的比重超過40%,少數省份甚至超過50%。氣溫對用電的影響越來越突出。
郝英杰表示,2023年上半年電力系統經受住了來水持續偏枯、多輪高溫等考驗,電力運行平穩有序。電力行業已全力做好電力供應保障工作。
為確保用電高峰期間大電網的安全穩定,守住民生用電底線,保障經濟社會的用電需求,結合電力供需形勢和行業發展趨勢,應采取以下幾項工作措施:首先,綜合施策,做好用電高峰期的電力供應保障工作。要精細做好電力供需的動態監測和分析預警,采取多種措施提升電力供應的保障能力,加強電力負荷管理,挖掘需求側的資源。其次,發揮煤電在電力供應中的基礎作用。要持續釋放煤炭的先進產能,為煤炭的保質穩價提供基礎支撐,同時保持對進口煤的政策穩定性,繼續將國內煤價穩定在合理區間內;完善電價形成機制,合理引導煤電成本;加強對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的電煤供應保障,加大對煤電企業紓困的政策支持力度。第三,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要科學合理地提升新能源的消納空間,完善新能源市場交易機制,科學推動新能源進入市場,建立更適應新能源特點的電力市場機制。第四,推動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的建設,合理引導輔助服務費用。